水质检测的采样方法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和代表性的核心环节,需根据检测目标、水体类型及污染特征选择科学规范的采样方式。以下从采样类型、技术细节、适用场景及质量控制四个维度系统梳理:
一、采样类型与核心方法
1. 按采样对象分类
采样类型 | 方法与工具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
地表水采样 | - 表层水:直接用容器舀取或使用采水器(如直立式、横式有机玻璃采水器) - 中层/底层水:使用Niskin采水器(带闭锁装置)、有机玻璃/PVC采水器(配重铅块) | 河流、湖泊、水库等自然水体,需分层分析时(如溶解氧、营养盐垂直分布) |
地下水采样 | - 浅层井:贝勒管(手动提拉式) - 深层井:气囊泵、蠕动泵(低扰动抽水) | 饮用水源地、污染场地地下水监测井,需避免采样过程对井内水体的扰动 |
废水/污水采样 | - 瞬时采样:用聚乙烯瓶直接采集排放口废水 - 等比例混合采样:自动采样器(时间/流量加权) - 综合水样:将多个时间点废水混合后分析 | 工业废水排放口、污水处理厂进出口,需反映排放特征或处理效果时 |
特殊水体采样 | - 沉积物间隙水:Rhizon间隙水采样器(微孔滤膜抽提) - 生物膜采样:刮取法(不锈钢刀片) - 大气沉降水:湿沉降收集器(漏斗+集液瓶) | 底泥污染分析、附着生物毒性检测、降水污染物监测 |
2. 按采样频次与时间分类
瞬时采样
适用场景:突发性污染事件(如化学品泄漏)、饮用水安全应急检测。
示例:某化工厂管道破裂导致苯系物泄漏,需在泄漏点下游100米、500米、1000米处分别采集瞬时水样。
周期性采样
频次设定:根据水体变化特征(如丰水期/枯水期、涨潮/退潮)制定,饮用水源地通常每月1次,重点污染区域每周1-2次。
示例:太湖蓝藻监测在5-10月加密至每周2次,其余月份每月1次。
连续采样
工具:自动采样器(24小时程序化控制,支持流量/时间加权)。
适用场景:污水处理厂排放口总磷、总氮的日均值计算,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核查。
二、关键技术细节与操作规范
1. 采样工具选择与预处理
材质要求
避光:测挥发酚、硝酸盐氮等光敏物质时,用棕色玻璃瓶。
抗吸附:测重金属(如铅、汞)时,用硝酸浸泡的聚乙烯瓶(10%硝酸浸泡24小时,超纯水冲洗至中性)。
工具灭菌
微生物检测:采样瓶需121℃高压灭菌30分钟,或使用一次性无菌采样袋。
2. 现场参数测定与固定
即时指标
pH/溶解氧:便携式仪器现场测定(避免样品运输中变化)。
水温:使用温度计或多功能水质仪。
需固定项目
检测项目 固定剂与用量 操作要点 溶解氧 硫酸锰溶液(2mL)+ 碱性碘化钾溶液(2mL),现场固定后密封避光 颠倒混合至沉淀消失,4℃冷藏保存,24小时内分析 金属离子 硝酸(1+1,每500mL水样加2mL) 防止金属水解或吸附于容器壁 挥发酚 硫酸铜溶液(0.5g/L,每100mL水样加1mL) 抑制微生物活动,4℃冷藏保存
3. 采样深度与分层策略
湖泊/水库
分层原则:按水深等比例分层(如0-5米、5-10米、10-20米……),每层单独采样。
特殊情况:热分层期(夏季)需加密分层,检测溶解氧跃层和藻类分布。
河流
水深≤5米:表层(0.5米)、底层(距底0.5米);
水深>5米:表层、中层(1/2水深)、底层。
宽≤50米:左、中、右三点;
宽50-100米:左、中、右加近岸两点;
宽>100米:至少5条垂线。
垂线布设:
垂线采样点:
三、采样质量控制与常见问题
1. 质量控制措施
空白样:每批次带纯水空白,评估试剂污染。
平行样:同一水样分装两瓶,计算相对偏差(RPD≤10%为合格)。
加标回收:向水样中添加标准物质,回收率应在80%-120%之间。
2.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问题 | 原因 | 解决方案 |
---|---|---|
溶解氧测定值偏低 | 采样后未立即固定或固定剂不足 | 现场快速固定,避免气泡混入,4℃冷藏运输 |
重金属检测结果偏高 | 容器未酸洗或采样工具污染 | 使用硝酸浸泡的聚乙烯瓶,避免金属工具接触水样 |
微生物检测超标 | 采样瓶未灭菌或运输温度过高 | 高压灭菌后干燥密封,4小时内冷藏运输 |
挥发酚结果不稳定 | 固定剂添加顺序错误或未避光 | 先加硫酸铜溶液,再加水样,全程避光操作 |
四、采样计划制定与法规依据
1. 采样计划核心要素
目标明确:根据检测用途(如饮用水安全、污染溯源)确定采样点位和频次。
空间覆盖:在污染源上下游、水体交汇处、饮用水源取水口等关键位置布点。
时间覆盖:覆盖丰水期、枯水期、涨潮、退潮等不同水文条件。
2. 法规与标准依据
中国标准
地表水:HJ 494-2009《水质 采样技术指导》、HJ 495-2009《水质 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》。
地下水:HJ 164-2020《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》。
废水:HJ/T 91-2002《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》。
国际标准
ISO 5667系列:水质采样国际标准(如ISO 5667-3:2018《保存与处理指南》)。
EPA方法:美国环保局水质采样标准(如EPA Method 1669《沉积物采样》)。
五、案例分析:某河流重金属污染溯源采样
背景:某河流下游鱼类死亡,怀疑上游企业排污。
采样方案
点位布设:在排污口上游500米、排污口、下游1公里、3公里、5公里处布点。
采样深度:表层(0.5米)、中层(1/2水深)、底层(距底0.5米)。
检测项目:铅、镉、汞、砷(ICP-MS法)。
结果分析
排污口下游1公里处铅浓度超标(0.12mg/L,标准限值0.01mg/L),且随水流方向逐渐降低,锁定污染源。
六、总结与建议
科学布点:结合水体特征和污染源分布,确保采样点位代表性。
规范操作:严格遵守采样工具预处理、现场固定、运输保存等环节要求。
动态调整:根据初步检测结果,加密可疑区域采样频次,缩小污染范围。
法规遵循:优先采用国家或行业标准方法,确保数据法律效力。
通过系统化的采样方法,可精准获取水体污染特征,为污染治理、环境管理和公众健康提供可靠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