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质检测是评估水体是否符合使用标准(如饮用水、工业用水、环境监测等)的关键流程,涉及多环节技术操作与标准比对。以下从检测目标设定、采样、实验室分析、数据处理到结果应用,系统梳理其专业流程:
一、检测目标与标准确定
明确检测用途
饮用水:关注微生物、重金属、有机污染物(如农药残留)、消毒副产物(如三氯甲烷)等。
工业用水:检测硬度、电导率、酸碱度(pH)、硅酸盐、悬浮物等。
环境监测:评估化学需氧量(COD)、生化需氧量(BOD)、氨氮、总磷等污染指标。
特殊需求:如水产养殖需检测溶解氧、硫化物;农业灌溉需评估盐分、重金属。
选择执行标准
国家标准:中国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 5749-2022)、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》(GB 3838-2002)等。
国际标准:WHO《饮用水水质准则》、欧盟《饮用水指令》(98/83/EC)、美国EPA《国家初级饮用水法规》(NPDWRs)。
行业标准:如电力行业《火力发电厂水汽质量标准》(DL/T 561-2022)。
二、采样计划与现场操作
采样点位设计
空间覆盖:在供水系统(水源地、水厂出水口、管网末梢)、水体(河流上下游、湖泊中心与边缘)、工业排放口等关键位置布点。
垂直分层:深水湖泊或水库需采集表层、中层、底层水样,以反映水体垂直分布特征。
采样工具与容器
容器材质:根据检测项目选择玻璃(测有机物)、聚乙烯(测金属离子)或棕色瓶(避光保存)。
预处理:容器需酸洗(测重金属)、灭菌(测微生物)或润洗(避免吸附损失)。
现场参数测定
即时指标:使用便携式仪器测定pH、溶解氧(DO)、电导率、水温、浊度、色度等。
特殊操作:测溶解氧时需现场固定(加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);测BOD需密封冷藏并在24小时内分析。
样品保存与运输
保存条件:冷藏(4℃)、避光、加固定剂(如硝酸保存金属离子、硫酸保存挥发酚)。
运输时限:易变质项目(如微生物)需在4小时内送达实验室;常规项目需在24小时内分析。
三、实验室分析方法与流程
检测项目分类与对应方法
检测类别 典型项目 检测方法 物理指标 色度、浊度、悬浮物、电导率 分光光度法(色度)、浊度仪、重量法(悬浮物)、电导率仪 化学指标 重金属(铅、汞、砷) 原子吸收光谱法(AAS)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(ICP-MS) 有机污染物(农药、多环芳烃) 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(GC-MS)、液相色谱(HPLC) 营养盐(氨氮、总磷)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(氨氮)、钼酸铵分光光度法(总磷) 微生物指标 总大肠菌群、粪大肠菌群 多管发酵法、滤膜法 生物毒性指标 急性毒性、遗传毒性 发光细菌法(急性毒性)、Ames试验(遗传毒性) 质量控制措施
空白样:用纯水代替样品,监测试剂污染。
平行样:同一水样分装两份,评估操作误差。
加标回收:向样品中添加已知浓度标准物质,计算回收率(通常要求80%-120%)。
标准物质比对:使用有证标准物质(CRM)校准仪器。
四、数据处理与结果判定
数据修正与统计
异常值剔除:采用Grubbs检验、Dixon检验等方法识别并剔除离群值。
数据修约:根据标准要求保留有效数字(如pH保留两位小数,重金属浓度保留三位有效数字)。
结果比对与判定
单指标评价:将检测值与标准限值直接对比(如饮用水砷限值≤0.01mg/L)。
综合评价:采用水质指数法(WQI)或模糊数学法,对多项指标加权评分。
不确定性分析
误差来源:采样误差(代表性不足)、仪器误差(精度限制)、方法误差(干扰物质影响)。
扩展不确定度:通过合成标准不确定度(u_c)乘以包含因子(k=2)计算,结果表述为“检测值±U”(如0.05±0.01mg/L,k=2)。
五、报告编制与结果应用
报告内容要求
基本信息:采样时间、地点、环境条件、检测方法、标准依据。
数据呈现:以表格形式列出项目、检测值、标准限值、判定结果,超标项需加粗或标红。
结论与建议:明确水质类别(如Ⅰ类、Ⅱ类),提出污染源追溯或处理建议(如增设深度处理工艺)。
结果应用场景
饮用水安全:超标项目需启动应急响应(如停水、更换水源)。
污染治理:根据COD、氨氮超标情况,调整污水处理厂工艺参数(如增加曝气量、投加脱氮菌剂)。
生态修复:针对总磷超标导致的富营养化,实施底泥疏浚或生态浮岛建设。
六、关键注意事项
时效性管理:微生物指标需优先分析,避免细菌增殖导致假阳性;挥发性有机物(VOCs)需在采样后立即检测。
干扰物质排除:检测重金属时需消除共存离子干扰(如用掩蔽剂络合钙镁离子);测定余氯时需避开强还原性物质。
法规动态跟踪:定期更新检测标准(如GB 5749-2022新增2-甲基异莰醇、土臭素等嗅味物质限值)。
通过上述流程,水质检测可系统化、科学化地评估水体质量,为水资源保护、污染防控及公众健康提供可靠依据。